清华大学李梢教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019年11月14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与优秀人才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李梢教授荣获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李梢颁发了获奖证书。

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授予在中医药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充分调动、鼓励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7年设立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该奖的奖励范围是“在中医药基础、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并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中国公民”。李梢教授因在“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取得的开拓性成就和重大创新成果而荣获该奖项。

为了突破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难点、寻找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科学研究方法,李梢于1999年率先提出中医药与生物分子网络相关的科学假说,并投身于中医学与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开辟了网络药理学、中医药人工智能新方向。首次提出“网络靶标”核心理论、创制多个国际最高精度的网络药理学算法、研制多个中医药人工智能系统,并在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防控两方面取得重要示范性应用: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成功揭示中医寒热、扶正等经典理论的系统生物学基础,揭示中医经典方、名医验方、中药大品种的网络调节机理,发现疗效依据、优化组方和精准临床定位,建立了中医药智能研发新模式;在重大疾病防控方面,创建了包括胃健康中西医智能预警App、胃癌极早期细胞标志物和舌苔菌群标志物、精准防治中药的“胃健康-精准中医”三位一体智慧防控系统,在福州胃癌高发区落地转化,被评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亮点。以上成果为中医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拓创新提供了先例和示范。

李梢,1973年出生于安徽,为国家非遗第15代中医传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师从王永炎院士;2003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出站,合作导师李衍达院士。2012年获“中医药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领域首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为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精准中医与生物网络”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会会长。李梢课题组在Cell子刊等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ence等国内外刊物引用5000余次,单篇SCI最高引用423次;代表论文两次入选Nature China最佳研究亮点,申请或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0余项。李梢被国内外同行35次评价为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开拓者”,成果被NIH/NCI肿瘤补充与替代医学白皮书评价为“至关重要”,还被央视、《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媒体进行专题报道、长篇报道和头条推荐,入选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