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联合主办的“疫情下的生物信息学”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戴琼海院士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张兆田、生命学部副主任谷瑞升和两个学部的处长潘庆、宋朝晖和王璞玥,以及来自全国4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广大学者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科学问题、思考学科使命”,旨在交流我国生物信息学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代表性研究,研讨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科学问题和学科发展使命。本次会议是第一次由三个全国学会组织的跨学科联合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北京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部主任、自动化系教授张学工发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委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委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专委会(筹)与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承办。
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章张、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郝沛、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曾坚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王光宇分别围绕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新冠病毒信息库的构建、新冠病毒基因组分析、针对新冠肺炎老药新用的机器学习探索和新冠肺炎临床诊断中的AI影响分析等被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参会同行们围绕报告进行深入讨论。
8位论坛嘉宾结合疫情背景下当前和今后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问题发表见解。来自抗击疫情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王征教授从临床角度指出,从“防”的角度如疫情预判和评价、病毒变异/重组、靶点快速筛查以及自动化预警平台,到“治”的角度如疾病快速分拣/诊断、个性化治疗、病毒的致病机制等,生物信息学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鲍一明分析了生物数据安全、分级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并倡导重视数据基础性、系统性的资源建立与管理工作。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呼吁建立高效科研供需沟通平台,对接研究供给方与临床、政府的需求方,促进科学界更高效地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发挥作用。北京大学教授陆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超龙、医科院系统医学中心研究员蒋太交、浙江大学教授张亮生围绕生物信息学对于防止新冠疫情反复、防控将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新病毒疫情可能的贡献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虽然短期来看公共卫生防控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疫情,但从长期来看,在疫情全球蔓延、人类可能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情况下,生物信息学应抓紧宝贵时间,结合其他学科,对疾病机理和人群差异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的防控和诊治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张学工主持专题论坛讨论并对论坛发言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生物信息学家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专业责任感,为疫情科研攻关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疫情研究也凸显了生物信息学中基础性方法性研究的重要性。
在线会议
戴琼海、张兆田和谷瑞升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意义和作用。他们一致认为,生物信息学是生物问题驱动的方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改变。生物信息工作者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所建立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方法、模型、工具将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