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认知物理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信息楼多功能厅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由李德毅院士提出的我国自主原创的理论体系——认知物理学,分享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与认知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李衍达、卢锡城等12位院士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主持。

戴琼海院士致辞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戴琼海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李德毅院士从2002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担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理事会的副理事长,为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为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的组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增强了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早在20多年前,李德毅院士提出认知物理学思想,即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物理的机器,实现人类不确定性认知。如今,他潜心研究,思如泉涌,专注信息和智能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提出机器认知的三部曲,开辟各智其智、智人之智、智智与共的人工智能新方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知物理学思想体系。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与认知物理学的成果,通过广泛的讨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畅谈了对认知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回顾了李德毅院士在认知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探讨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作用。

李德毅院士发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德毅院士在发言中对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前辈们表达了深深的钦佩之情。他指出,物质、能量、结构、时间是认知物理学的“四要素”,既是机器认知的基础,也是生命认知的关键。探索“机器如何像人,但又不完全像人”的问题,将为智能的多样性带来新的理解与应用契机。他还对发表的机器认知三部曲进行了深入讲解,阐明了人的认知和机器的认知在物理上是同理,在数学上是同构,在认知上是同序。在谈到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时,李德毅院士对中国本土学者寄予了深深的厚望,号召大家主动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不仅要敢于批评与接受反馈,更要致力于原创性基础研究,以赢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

会议现场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和企业的专家学者等120余人参加会议。
供稿 | 信息学院/信息国家研究中心联合办公室
编辑 | 李琳
审核 | 丁贵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