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系列交叉论坛(第六十七期)通过线上会议和直播的形式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雷教授作题为“干扰对抗环境下无人系统仿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的报告。论坛由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信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戴琼海院士和信息学院副院长任天令教授共同主持。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党政联席会成员、群体负责人以及校内外师生等19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加论坛,累计约39万人次通过上直播、新浪、百度等直播平台在线观看。

郭雷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无人系统技术领域,突破“预设任务、理想环境、确定模式”的应用藩篱,实现在“危极特恶”(危险、极端、特殊和恶劣)环境下的精确、可靠和自主控制一直是关键挑战。在这个前沿领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和无人系统的智能性已经成为了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志。为应对这一挑战,多源干扰系统抗干扰控制理论已经催生了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即干扰对抗环境下的无人系统仿生智能控制。从方法论、系统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员在仿生科学、智能科学和控制科学的交叉领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框架。这一框架旨在解决无人系统在复杂和干扰对抗环境下的控制问题,以及提高其生存能力。这一技术框架提出了三个关键领域:安全控制、免疫控制和绿色控制。安全控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确保无人系统在危险环境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通过仿生智能控制技术,无人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威胁,从而提高任务完成的成功率。免疫控制技术则着眼于无人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类似于生物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这一技术可以使无人系统更加抵抗各种干扰和攻击,确保其在故障和攻击下仍能够继续运行。绿色控制是该框架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通过仿生智能控制技术,无人系统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浪费,从而实现更为可持续的运行。除了这些领域,报告还介绍了在干扰拒止环境下的仿生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将使无人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特殊环境中的导航挑战,包括 GPS 信号受限或被干扰的情况。总之,这一新的无人系统仿生智能控制技术框架为突破“危极特恶”环境下的应用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有望推动无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铺平道路。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将继续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关注,以实现更加可靠和自主的无人系统控制。
问答环节,郭雷教授同与会人员就传感器在控制中对无人系统抗干扰起到的作用,类脑智能与行为智能的区别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