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克武 副研究员 未来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部 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团队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FIT楼1-413 联系电话:13683193557 Email:pengkewu@tsinghua.edu.cn |
教育背景
1989.09-1993.07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工程系 学士
1993.09-1996.07 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 硕士
2000.01-2003.05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电气工程系 博士
工作履历
1996.08-1999.08 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助教、讲师
1999.08-1999.12 北京ESS公司 固件工程师
2003.08-2004.11 北京亿科三友公司 软件工程师、项目主管
2005.01-2006.05 清华大学 信息技术研究院 合同科研人员
2006.05-2019.07 清华大学 信息技术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9.07至今 清华大学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学术兼职
2014.02至今 IEEE 高级会员
研究领域
地面数字广播系统、IMT2020(5G)宽带移动通信系统
编码调制技术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研究概况
作为主要承担者参与了地面数字广播的多个项目,包括多层广播传输的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DTMB国家标准修订及国际标准研制、新一代国家数字电视广播关键技术研究、DTMB标准的国际化推广、DTMB-A标准的研制和产业化。相关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年4月,排名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12月,排名13)、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4月,排名5)和自然科学三等奖(2016年12月,排名3)。
作为主要承担者全程参与专用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的研究和实现,包括算法研究和实现、需求分析、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和仿真、FPGA实现和验证、实验室和场地测试、成果总结、验收准备。
作为主要承担者参与了无线移动通信的多个项目,包括2009宽带重大专项的“2009ZX03003-006 IMT-Advanced多址技术研发”,工信部IMT2020(5G)推进组的新型编码调制课题和非正交多址课题,2016年宽带重大专项的“2016ZX03001019-002基于多用户共享接入的5G频谱效率提升技术研发与验证”、以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的非正交多址课题。
奖励与荣誉
2017.6,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创新团队(2016RA4032)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排名第10
2017.4,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与网络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11
2017.2,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新型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
2016.12,数字电视广域深度覆盖与关键技术,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3
2016.12,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3
2016.11,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线宽带通信芯片研究及应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9
2016.4,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与网络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2013.12,增强型DTMB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3
2013.12,DTMB国际标准开发及产业化与海外推广应用,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3
2012,增强型全模式多带宽DTMB发射机调制器DT1008,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特等奖,排名第8
2011.01,可变带宽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武警部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七完成人
2010.11,可变带宽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七完成人
2010.01,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系统,北京市发明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2010.01,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系统,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2009.12,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系统,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六完成人
学术成果
2014年以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除学生外)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1篇。代表性论著如下:
1.Progressive Matrix Growth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Rate-Compatible Length-Scalable Raptor-Like Quasi-Cyclic LDPC Codes,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64, No 4, pp 816-829, DEC 2018 Zhang, Yushu&; Peng, Kewu*; Chen, Zhangmei&; Song, Jian; SCI: HD5ZL
2.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Code Optimization of IDMA With 5G New Radio LDPC Code, IEEE COMMUNICATIONSLETTERS, Vol 22, No 8, pp 1552-1555, AUG 2018 Zhang, Yushu&; Peng, Kewu*; Wang, Xianbin; Song, Jian; SCI: GQ6DS
3.APSK Constellation with Gray Mapping,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15, No 12, pp 1271-1273, DEC 2011 Liu, Zaishuang&; Xie, Qiuliang&; Peng, Kewu; Yang, Zhixing; SCI:865GR
4.Bit Division Multiplexing for Broadcas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59, No 3, pp 539-547, SEP 2013 Jin, Huangping&; Peng, Kewu; Song, Jian; SCI: 208XX
5.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ractical QC-LDPC Codes: From DVB-S2 to ATSC 3.0,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65, No 1, pp 172-178, MAR 2019 Chen, Shuang&; Peng, Kewu*; Song, Jian; Zhang YuShu& SCI: HO1IQ
在传统信息论的编码调制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类高斯星座映射技术,Gray-APSK技术,在BICM和BICM-ID编码调制系统中显著优于传统Gray-QAM技术,Shaping增益显著,成功应用于DTMB-A国际标准,是DTMB-A的核心技术之一,DTMB-A已经于2015年7月8日被正式列入国际电联ITU-R BT.1306建议书,成为国际标准。Gray-APSK相关技术在美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ATSC3.0和DVB-S2x标准也得到成功应用。
在传统信息论的信道编码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基于行分裂和合并(Row Combining and Splitting)的多码率LDPC码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DTMB-A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渐进二维扩展(Progressive Matrix Growth)的码率兼容和码长可扩展的LDPC码构造方法,信噪比门限性能可优于2015年ATSC3.0广播传输标准和2017年5G新型空口规范的LDPC码,满足5G新型空口eMBB场景对信道编码的需求。
在网络信息论的蜕化广播信道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面向蜕化广播信道的非正交复用技术,比特分割复用(BDM)技术,其特点在于,多个用户非正交复用的基带复平面星座图具有格雷映射,且格雷映射的比特来自于多个用户。BDM技术特别适用于广播信道的BICM编码调制系统,其格雷映射的星座图显著优于传统直接叠加技术的非格雷映射的星座图,相关技术已经被采纳为3GPP组织5G-Release15版本5G新型空口的多用户叠加传输(MUST)技术模式之一,并有望应用于新一代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优于ATSC3.0标准采用的层分复用(LDM)技术。
在网络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面向多址接入信道的非正交多址技术,比特交织编码多址接入(BICMA)技术,其特点在于,联合交织图样和资源图样区分用户,是传统交织分割多址接入(IDMA)技术的改进。采用BICMA技术的非正交多址系统,具有频谱效率高和解调复杂度低的优点。
目前正在面向广域单频广播网络的复杂多变信道条件和随机多址接入网络的海量用户低延时高可靠场景进行基于空间耦合LDPC码的单用户和多用户编码调制技术研究。